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股鑫宝
大家好,我是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此刻,再次站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时间的力量正扑面而来。
在这里,我讲述过灾难后最深切的怀念;也分享过全乡村民爬上贡嘎雪山拾捡垃圾的守护;我诉说过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里的传承;也呈现过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的绵延。
主题报道、生态人文、突发现场……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人,很庆幸,自己能够身处大时代,时有新讲述。
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每一次的讲述,故事不同,呈现也不同。从新闻纸为载体,到短视频现场报道,再到指尖互动地融合传播、xr技术应用等等。
从业10年,我见证并经历着所热爱的新闻战线,在加快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中的精彩变革。我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十万加、千万加、上亿加的点击量,更开始思考,在面对如何更贴近受众的需求时,强化用户意识,找到恰当的形式,还只是一个开始。
此刻,我手中拿着的这一小瓶米,是我们团队去年一整年的关键词,也是我今天想要进行的讲述,一个同样关于时间的故事。
这一小瓶稻米,来自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就是站在这里的田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安。去年,我们团队决定在这里找到“一块田”,在为期全年的观察式报道中,讲述种粮户们从育苗到丰收的全过程,以此呈现中央一号文件在田间地头的落地落实。
这应该是怎样的一块田?
普通且有个性,这是我们的定位。普通代表广义,个性碰撞变化。对此,我们踩点很多次,直到在田边遇到她。
她,叫陈艳红,是每天往返成都和眉山的二胎妈妈,新农人、爱美、干练。我们决定,就将这一块田定在她的承包地中。
于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们记录下了燕红姐与这块田宛如“打怪升级”般的成长。
那是当高标准农田建设遇到春耕季,当地干部、施工方和艳红姐在一起探讨怎么解决时,带有火药味的现场;
是夏季管护中,稻虾轮种生态田却遭遇福寿螺大军时,燕红姐彻夜守候的焦灼;更是秋收时,在测产中现场揭晓这一季辛苦耕耘成果的瞬间。当然,我们还捎带打捞起了“00后回家种田年入百万”“燕红姐的湿谷子卖得很好”等等等等鲜活热闹的田头瞬间。
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刚刚说的每一幕,就是一集的主题。在短剧爆发的当下,我们尝试以纪实记录,以短剧呈现,不但适当用综艺化包装让讲述更生动,还通过再制作去适应不同传播平台。
这是刚刚谈到的福寿螺大战,我们以闯关游戏概括燕红姐在稻虾轮种生态田中的一波三折。而专家到场开方子的过程,则被拆条为20多秒的短视频再传播,很快收获广泛讨论。
有人点赞“种粮户才是真正的明星”,有人质疑灭福寿螺的方法太老土,还有人表示深刻明白了“粒粒皆辛苦”。
报道发布结束大约半个月后,一位读者辗转加到我的微信,他是一位来自重庆的乡镇党委书记。他说,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很羡慕四川有这么好的条件耕种,更感谢媒体有这样的耐心,来讲述种田人的辛苦和收获。这样的作品,他希望能多一些。
所以你看,这一块田里,长出了鲜活明亮的田间故事;长出了顺应农时的上下两季报道;还长出了短剧式呈现、小屏幕大连接的上亿关注;更长出了大众对“中国人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更多信心。
其实,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形成线上线下的同心圆。刚工作时,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放在一块田,要以真实农耕推动情节,要找到每个小故事的共情点并不容易。种完这块田,我们整个团队摸透了水稻种植的要点,不超过三分半的每一集,背后可能是那段时间里半个月的蹲点守候。
但这样的蹲守是值得的。
在第二季结尾,耕耘的变化被同机位呈现,让鲜活热闹的田间被凝聚在收获的瞬间。尽管我们无法感受时间,却能在等待一季水稻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同样的,爬山侠、长江头、熊猫村、翠云廊……正是这一年一年的讲述,一次一次的探索,让我深深相信,持续生产带有思想力和表达力的作品,并在实践中承接住专业主义的坚守和对信息时代的拥抱,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
当然,每一粒种子都从微小萌芽,拔节而长。
我敲下这些文字的那天,正好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10年。从入行时只想做个酷酷独行侠的文字记者,到如今做直播、拍视频、发短片,拥有了最好的伙伴和团队。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作为记者,哪怕能有一个画面能打动受众,有一个故事能被记住,这都是最美好的时刻。
我想我很幸福,能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我也很幸运,能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持续探索属于新闻的更多更好呈现。
时间的力量在哪里?在山河广阔,生命多姿,在人间有味,生生不息,更在我们持续的跋涉,长久地、真诚地讲述中。
经过激烈角逐股鑫宝,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获得三等奖。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