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落灰—再收藏汇配资
我们曾刷到了无数个零基础教程
却只说这些知识点有时间再学
其实 勇敢迈出第一步并不难
翻开囤积的教程
请开启你的“打怪升级”之路吧
零基础学习小tips分享
从跑几百米就气喘吁吁开始
调整呼吸让脚步跟上心跳的节奏
不必追赶别人的速度
每一次坚持 都是对自己的突破
一行行代码
从混乱的字母变成有趣的程序
从报错时的抓耳挠腮到运行成功的瞬间雀跃
用逻辑编织出代码的无限可能
零基础开启水彩手绘学习之旅
从控水练习到掌握配色魔法
一步步开始临摹生活中的物品
意外的水痕 颜料的扩散
都是创作路上的独特印记
站在聚光灯下 声音不再发颤
对着人群开口 思路清晰如流
演讲的底气
藏在一次次的练习里
准备好基础工具
从零失败配方开始
在面粉飞扬和烤箱温度里
平常的日子也被烤得香甜起来
从小tips里攒足出发的勇气
别让教程堆在收藏夹里落灰
零基础开始学习也没关系
认真记录每一步的笨拙与进步
零基础学习日志汇配资
从忐忑到从容
一针一线
不仅绣出精美图案
更编织出内心的宁静
穿针引线间,零基础“绣”出热爱
英语(师范)专业2024级本科生何敏睿在去年受“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比赛启发,开始了她的零基础学习刺绣之旅。“在真正接触刺绣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学习这项似乎遥不可及的技能,有时候我也会在妈妈做针线活时尝试帮忙穿针,但总因为手抖眼花、没有耐心而做得不尽人意。”何敏睿坦言,一开始她只是一时兴起,但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下,她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好刺绣”——辅助穿针的工具让手抖人也能轻松get。而看着手中绣布的纹样逐渐成形,心中的成就感更让她坚定了将“三分钟热度”转化为长期动力的决心。
学习刺绣,被针扎手是常事。由于绣布厚、透光性差,一开始穿针时要对着灯找灯孔,长时间下来手脚都累。后来她慢慢克服了恐惧,掌握了触摸定位,熟练后也更自如了。“刺绣很难速成,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为了学好刺绣,她定期前往刺绣工作室进行系统学习,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练习,这种系统学习框架与碎片化练习放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帮助她扎实掌握了技能。
学习打样和针法是学习刺绣的一大挑战。一开始学习打样和针法时,何敏睿也有些摸不清头脑,经过长期的练习,她已经可以自如地使用不同的针法让心中的图案在针线飞舞中成形,创作作品已经不在话下。
对于学成的何敏睿来说,刺绣是一种解压方式,也是提升自我、获得情绪价值的法宝:被烦恼包围时,刺绣成了她宣泄情绪的“秘密空间”。专注投入刺绣让她得以沉住气、静下心,这种专注也延伸到日常学习中,让她更坐得住了。将亲手制作的刺绣工艺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时,对方的惊喜和真诚的夸赞更让她成就感满满。 “我想对同学们说,哪怕曾因手抖对针线活望而却步,也能通过尝试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勇敢迈出第一步才是关键。”
从指尖磨砺的坚持
到课堂分享的传承
古琴之路
悠扬而深刻
零基础古琴路,从指尖磨砺到弦韵传承
高一那年,来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2022级本科生黄欣怡第一次与古琴相遇,老师演奏了一首古琴曲,那悠扬的琴声与厚重的历史感便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脑海中。三年后,黄欣怡初入华师,选课时关注到了音乐学院教授张琳开设的通识课程——《古琴》(演奏),在详细了解了这门课程后,她带着对古琴世界的向往,坚定地选择了这门课程,开始系统地学习古琴。
初学古琴的兴奋很快被现实的挑战冲淡,学习的第二首琴曲《秋风词》让黄欣怡陷入了瓶颈。这首琴曲涉及较复杂的指法,尤其是左手“大指后点”的技法让她的手指磨出水泡,那段时间,她几乎每练习半小时就疼到不想将手指放在琴弦上。
在张琳和助教师姐的耐心指导下,她拆分乐句、逐段练习,并录制视频根据老师意见纠正指法,在一次次咬牙坚持中,她逐渐攻克难关,在课上顺利演奏了《秋风词》。这是她学习古琴以来,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演奏,尽管紧张得手指发抖,但她仍觉得一路走来付出的努力都很值得。
大一下学期,黄欣怡带着古琴走进岭南青年之家“三下乡”队伍。面对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她巧妙地将刘禹锡的《陋室铭》与同名琴曲结合,设计出“品陋室铭,感君子之志”的互动课堂。学生们通过视频聆听琴曲、触摸琴弦感受振动,最后在“调素琴”的体验中理解古人高洁志趣。这场实践不仅让她将专业知识与琴艺融合,更令她坚定了学习古琴之路。
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古琴早已融入了黄欣怡的生活,“它教会我接纳不完美,也让我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爱好不必始于完美,青涩懵懂亦是可爱。每一个等待点亮的爱好,都将成为我们未来生活中的发光点。”现在她已经可以弹奏较为复杂的《梅庵琴谱》中的进阶曲目了。历经琴弦上的反复磨砺,黄欣怡以助教的身份重返《古琴》(演奏)课堂,并在课堂上发挥朋辈优势辅导新生学琴。此外,她还参与了华师附中的《古琴文化》课程教学,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解析琴曲意境,把自己在古琴中收获到的感动回馈给学生。
从书页里的山野向往
到脚下的重装徒步
不变的是对自然的热忱
不变的是在行走中领悟成长的真谛
与自然交手,零基础徒步中的成长
高中时,英语专业2024级本科生陈滢芷曾看过两本描写山野故事的书,书里的山风、溪流与星空,让“山”从简单的地理名词,变成了她心中的向往。只是在被课业填满的日子里,这份向往只能悄悄蛰伏。迈入大学,机会终于到来,她第一次和朋友踏上白云山的“小白线”。没有负重的压力,只有石阶上的阳光、风里的虫鸣和同行的笑谈。站在山顶往下望时,她忽然生出念头:也许可以走得再深一点,去看看更真实的山野。
于是,她背起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装包,想以此开启自己重装徒步的旅程。不曾想,十几公斤的背包压在肩头,平日轻松跨越的小坡,此刻变得寸步难行。她不懂如何调肩带,粗糙的带子磨得肩膀又红又痛,每走几十米都要停下喘息。直到太阳落山,她才摇摇晃晃地赶到营地。“卸下背包的瞬间,我觉得自己轻得都能被风吹走了。总算熬过来了。”这份“熬过来”的踏实,是城市里按部就班的安稳给不了的。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陈滢芷陷入一个误区:徒步就得“出成绩”。她盯着运动软件里的均速、里程,若没完成预设的计划,就会觉得“训练没达标”。转变发生在一场牛木外线大环的徒步训练中。高温预警的炙烤下,她为了赶时间完成26公里路程,强迫自己不停歇地向前赶。直到走了一半路程,轻微中暑的信号才让她猛然停步。那天她第一次中途下撤,也第一次真正明白:山,从不是竞技场。徒步的初衷是放松,而不是和自己较劲。
放下数据的执念后,陈滢芷逐渐在一次次现实经历中学会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一次暴雨夜,七八级狂风卷袭营地。顾不上恐慌和寒冷,她和队友冲出帐篷直面狂风,重置帐篷,重打地钉。最终,帐篷窄面迎风,稳稳立住。但光有周旋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有次徒步,她出发时只带了小半壶水。不曾想,午后日头骤烈,很快便陷入缺水困境。濒临脱水之际,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汪活水,顾不上水质干净与否,她掬水狂饮。缺水的狼狈让她刻骨铭心,自然能给她生路,也能藏退路。“对自然,既要有与之周旋的勇气,也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徒步从不是凭着一腔底气硬闯,得评估路线、备好物资,才是走进山野该有的样子。”她说。
如今的徒步,早已融入了陈滢芷的日常。她加入了徒步社群,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聊路线、学技巧,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对山野的热爱,可以如此纯粹热烈。她计划考山地指导员证,想带着更多人走进山林。对陈滢芷而言,山早已不是远方的风景。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让她更懂得:山是平衡剂,能抚平城市的浮躁;山也是引路人,让她在“敢走”与“懂停”里,慢慢活成更从容、更美好的自己。
零基础学习是一次探索
也是一趟充满勇气的全新冒险
曾经的三分钟热度
会随着每日的点滴积累
沉淀出属于你的独特技能
请坚持下去
未来定会有意外之喜
花式晒录取通知书征集
华师录取通知书已经寄出
欢迎各位华师新生参与
“花式晒录取通知书”活动
一起记录这份喜悦
图片类投稿:扫描第一个问卷星二维码;视频类投稿:扫描第二个坚果云二维码。或发送投稿内容至邮箱xuanchuan@m.scnu.edu.cn(勿重复投稿哟)
投稿请备注姓名、学院、专业,可附上收到通知书的简短感想。图文或视频将有机会登上晚安华师公众号。
图片类问卷星投稿通道
视频类坚果云投稿通道
具体要求
图片类型:1.用充满创意个性的方式晒录取通知书;2.与录取通知书合影;3.录取通知书礼盒及文创展示;4.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华师的录取通知书;5.其他有趣的形式。(注:图片要搭配文案内容,如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心情、感想感受与入学期待等;图片为横版高清图)
视频类型:1.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华师校园打卡视频;2.录取通知书开箱视频。(注:视频规格设置为高清1080P,时间三分钟以内)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丨潘网燕 张一夕 吴丹妮 莫健苗
唐嘉琪 张一菲 陈思凤 颜彩珍
制图丨黄玉然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唐嘉琪 李戈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