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正网
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
-
余光中
”
现代人有多向往大海?
每到假期,海滩上总是挤满都市打工人。就连地坛公园里,都满是“看海”的人。
人们不惜跋山涉水,只为在海边留下一个记忆里清澈的夏天。
进入夏天的第一个小长假,终于可以去看看海了:踩踩沙滩和浪花,闻一阵咸味的风,登上小艇或邮轮,深入海洋内部,感受这片蓝色的生机和能量。
记得带上 「未读·自然写作」的新书 《蓝色机器》,让自己也成为这台地球上最大引擎的小小注脚——
展开剩余87%[英]海伦·切尔斯基|著
秦鹏|译
未读·自然写作|出品
01
涉入咸水,面对海洋本身
无论你在青岛栈桥边踏浪恒正网,还是躺在马尔代夫白沙滩上,目光所及的海从来不是单调的蓝色画布。
人们向往清澈碧绿的玻璃海,也迷恋深沉平静的一片蔚蓝。不同状态的海,总能满足我们不同的想象。
而对 海伦·切尔斯基来说,夏威夷的阿莱努伊哈哈海峡是海洋多样性的绝佳缩影:信风穿过岛屿缝隙,掀起1.5米高的整齐涌浪,她跳上独木舟在浪尖飞驰,感受海水与风力的精妙协作。 “每一道浪都来自某个地方,又在前往另外某个地方的途中。”
我们可以把波浪称为 “海洋的形状”,然而海洋还拥有更多性质——它的冷暖、咸淡,甚至内部的层次,了解这些,我们才会知道这台“蓝色机器”如何驱动着整颗星球的运转。
当你涉入充满生机、特色(以及食物)的咸水,你不妨留意它的颜色:热带浅滩的碧绿是阳光与珊瑚礁在共舞,北欧海岸的灰白是寒冷与洋流的私语。
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有着不同的态度:红光在几米内被吸收,蓝光则能穿透深海,造就深海生物独特的视觉世界。
当你有幸潜入海底,看到鱼群在蓝雾中穿梭,或许会突然理解,为何座头鲸的视觉演化成只能捕捉蓝光——这是海洋为生命定制的生存法则。
02
从沙滩到深海,动物与沉船都是海的信使
海边度假的魅力,在于能同时触摸海洋的温柔与磅礴。
清晨在沙滩捡贝壳,你可能捡到海洋中某些乘客。海螺、藤壶、贻贝、珊瑚、海胆、龙虾、墨鱼以及你在海洋中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带壳的生物,都用碳酸钙构建的外壳默默参与着 海洋的碳循环。
傍晚看落日余晖洒在海面,你望见的是 地球能量流动的表象。赤道吸收的太阳能量,正通过洋流送往两极,调节着全球气候。
而当你发现发光的管水母或灯笼鱼,别忘了它们正是深海散射层的“居民”,每天随昼夜节律上下迁徙,用生物发光谱写着深海的“光之芭蕾”。
若你对深海充满好奇,不如再去书中找找“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沉船碎片因大小和密度不同,在海水中以不同速度下沉,最终散落成数千米长的遗迹带。这不仅是一场悲剧的回响,更是海洋物理法则的生动演示。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地球运行的秘密。
03
在海边,读懂人类与海洋的羁绊
人类最重要的一些历史,就藏在那些与海共生的文化里。
夏威夷的支腿独木舟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奥哈纳”(大家庭)精神的载体,人们划桨时吟唱的歌谣,至今仍表达着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数千年前的古波利尼西亚航海者,仅凭观察波浪、星象和海鸟就能完成环球航行。
海洋是如此慷慨地允许人类理解它的规律。
当你在东南亚看到渔民利用 季风洋流出海,或许会想起“丝绒铁腕”般威严又慷慨的郑和宝船船队,借助印度洋季风远航;
当你在冰岛雷克雅未克的港湾沿线行走,会看见200年来的沉船故事展板,而不经过这些警示,你就无法登船。
在蓝色机器的潮汐与风浪中,我们永远寻找着生存之道。
蓝色引擎是地球的驿动之心,我们能看见它躁动不停的天性,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遍布其中的生命之网。
我们是徘徊在这片蓝色汪洋边缘的生命纤尘,想象一下自己在蓝色星球上的样子,我们会变得既谦卑又欣慰。
于是我们说,去看看海吧。
这本 《蓝色机器》,是 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学家海伦·切尔斯基在未读畅销经典 《茶杯里的风暴》后的全新力作。
荣获 2024年温赖特奖获奖图书、2023年《金融时报》最佳科学图书,《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莎拉·贝克韦尔评价道:
“我喜欢海伦·切尔斯基的写作,这是她迄今为止最丰富的作品——如泉水般清澈,却又如海洋一样迷人。”
海洋,是一部驱动这个星球恒久运转的蓝色机器。作为陆地生命的一员,我们要如何感受它的深沉脉动?
在享受海边假日之前,请加入这场汹涌而诗意的科学人文之旅!
-本期话题-
你最喜欢大海的哪些特质?
留言区分享~
撰文|Tminus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鲭鱼罐头》
图片|网络恒正网
发布于:北京市瑞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